| [1] | 
					 胡钰 . 全球文明观的基本理念与国际传播 [J]. 对外传播,2023(8):8-12. 
					
					 | 
			
| [2] | 
					 张广昭 . 国际传播中的“概念创造”——基于习近平涉外演讲文本的政治话语分析(2012-2021)[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3):5-18+126. 
					
					 | 
			
| [3] | 
					 祖昊 . 政治媒介化:基本意涵、关键概念和理论框架 [J].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2022(9):91-105+147. 
					
					 | 
			
| [4] | 
					 孟美辰,张久安 . 全球文明倡议的时代意涵、舆论反应与传播思考 [J]. 对外传播,2023(7):60-62. 
					
					 | 
			
| [5] | 
					 张德禄,刘汝山 . 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8. 
					
					 | 
			
| [6] | 
					 詹姆斯·保罗·吉 . 话语分析导论:理论与方法 [M]. 杨炳钧,译 .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22. 
					
					 | 
			
| [7] | 
					 刘涛,刘倩欣 . 情感叙事:环境传播的公共修辞实践 [J].新闻界,2023(4):4-20. 
					
					 | 
			
| [8] | 
					 Burke,K. Arhetoric of motives.(Berkeley,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9:503-504. 
						
					 | 
			
| [9] | 
					 刘涛,刘倩欣 . 情感叙事:环境传播的公共修辞实践 [J].新闻界,2023(4):4-20. 
					
					 | 
			
| [10] | 
					 刘涛 . 环境传播:话语、修辞与政治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85-186. 
					
					 | 
			
| [11] | 
					 乔治·莱考夫、马克·约翰逊著 .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M]. 何文忠,译 . 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 
			
| [12] | 
					 胡翼青,杨馨 . 媒介化社会理论的缘起:传播学视野中的“第二个芝加哥学派”[J]. 新闻大学,2017(6):96-103. 
					
					 | 
			
| [13] | 
					 蒋晓丽,李玮 . 从“反映论”到“对话观”——论多重语境下新闻的转向 [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141-1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