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目的】数字技术飞速发展背景下,对从“续火花”到“小火人”等新兴数字社交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方法】研究采用多维度视角,结合社会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理论。【结果】揭示了数字社交背后的成就动机、情感需求以及社交演变的主流趋势,包括人们在虚拟空间中通过数字化寻求情感联系和社交认同的新趋势。【结论】数字社交反映了数字时代社交的多样性,但同时也需要反思虚拟社交对现实关系的影响及其潜在的情感异化问题。
-
[1] 邱洚奇 . 重构关系:数字社交的本质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4:4. [2] 第 5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 [J]. 传媒论坛,2025,9(02):121. [3] 常尚新,王一任 . 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分析“红包大战”的行为动机 [J]. 现代营销(下旬刊 ),2017(03):59. [4] 王莹 . 短视频 APP 过度使用对目标维持的影响:注意分散的中介作用 [D]. 四川师范大学,2024. [5] [ 美 ] 乔治·赫伯特·米德 . 心灵、自我和社会 [M]. 霍桂桓,译 .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80-277. [6] 汪罗 . 麦克利兰 : 成就动机理论创始人 [J]. 当代电力文化,2015(05):86-87. [7] 李佳讯 .“电子亲人”:媒介依赖视角下的当代青年赛博情感交往实践 [J]. 科技传播,2024,16(10):117-120. [8] [ 澳 ] 格雷姆·特纳 . 普通人与媒介:民众化转向 [M]. 许静,译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32. [9] 陈小东 . 符号的“人化”与人的“符号化”: 数字技术进步的主体性审视 [J].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 2025(1):29-39,101. [10] 李婷 . 微博用户对社交机器人“评论罗伯特”的认知机制研究 [J]. 新媒体研究,2024,10(20):8-14. [11] 梁岩 . 网络文艺生产中的“游戏感”及其辩证分析 [J].当代电视,2019(02):92-95. [12] 蒋晓丽,贾瑞琪 . 游戏化:正在凸显的传播基因:以媒介演进的人性化趋势理论为视角 [J]. 中国编辑,2017(8):8-13. [13] 徐嘉唯 .“云养宠”现象中的符号化消费研究 [D]. 吉林大学,2024. [14] 《学术前沿》编者 . 数字时代社交新格局 [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4(19):14. [15] 蔡晓 . 跨媒介叙事视角下 AR 技术的应用与创新 [J]. 中国传媒科技,2024(05):137-140. [16] 张江浩 . 论元宇宙社交媒体中人际传播的三重建构 [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04):5-7. [17] 陈福平 . 数字时代的社会交往与情感变革 [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4(19):84-90. [18] 赵静蓉 . 论数字时代的情感着落 [J]. 探索与争鸣,2024(12):5-8. -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3
- HTML全文浏览量: 5
- PDF下载量: 3
- 被引次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