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目的】近几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发的文化深度探索逐渐成为中国年轻一代关注的焦点,社交媒体的普及为非遗活态传承空间得到充分拓展,本文试从传播学视阈探索短视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化”的发展趋势。【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活态化”传承能够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艺者与视频受众带来经济与文化的双向扶贫,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播与保护的终极目的。【结果】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面临着传播方式单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创作主体驳杂和创作优质内容困难等困境。【结论】需要善用互联网思维,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影响渠道,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 IP 以及推进短视频海外传播,从而探索、剖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化”传承的发展趋势。
-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00-101. [2] 付玙璠,邵璐.活化非遗刺绣:IP化路径实现与文化消费的共生[J].新媒体研究,2021(18):98-100. [3] 新华网.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zgjx.cn/2022-02/25/c_1310489043.htm,2022-02-25. [4] “抖音”微信公众号:《抖音非遗大数据:年轻人为非遗点赞64.8亿次》[EB/OL].https://mp.weixin.qq.com/s/xKQjxpLsV4iTwrsFq57lTA,2020-06-12. [5] 仲福兰.民俗传播学[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451. [6]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5.4. [7] 中国政府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2017-01-25. [8] 卢春延.少数民族传统技艺类非遗的传承与创新——以四联村更丹壮锦技艺为例[J].设计,2021(5):119-121. [9] 牛江盼.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教育中的动漫化设计应用研究[J].设计,2021(23):107-109. [10] 王仲,高悦.“非遗”视野下的扬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探析[J].设计,2016(9):45-47. [11] 张召林.非遗主题IP:传承、活化与当下年轻受众群体之间的共生关系[J].美术研究,2020(6):122-125. [12] 隆颖.突围与重构:基于新媒体影视的非遗传播创新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20(1):74-79. [13] 梅娜,陈小娟 .“抖音”短视频进行非遗传播的模式研究[J].新闻前哨,2019(5):28-29.
点击查看大图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12
- HTML全文浏览量: 54
- PDF下载量: 20
- 被引次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