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9期

专题
人本 AIGC:以人为本的智能媒体创作生态重构
刘 嫱
2025, (9): 7-11.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9.001
75 17
摘要:
【目的】AIGC 引发的深层媒介变革正在重塑人与技术的关系。随着智能系统对表达与传播路径的广泛介入,人的主体性式微。因此,亟须构建以人为本的智能媒体创作生态。【方法】本文以“人本主义”价值为导向,通过原型设计与规范性设想,探讨 AIGC 的应然可供性与人机协作边界。【结果】智能媒体创作生态应将用户以共创者、决策者与阐释者的角色重新嵌入智能系统之中,推动 AIGC 的技术可供性向可解释性、可见性与可追溯性方向延展,实现人机共创的表达转型。【结论】人本 AIGC 不仅是技术策略,更体现为一种文化自觉,其根本在于重新激活人类的创造力与表达权,从而建构开放、多元且富有意义的智能未来。
虚拟在场与知识共享:拟社会互动视角下虚拟主播在线教育的人本传播路径
元英李梦白
2025, (9): 12-18.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9.002
44 10
摘要:
【目的】虚拟主播“虚拟课堂”作为 AIGC 时代在线教育的新型形态,其知识传播效果与社群互动机制尚未形成系统认知,深入探究该模式的运作逻辑与优化路径,对推动在线教育人本化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方法】基于拟社会互动理论,以 B 站知识区虚拟主播 @ 步玎 Pudding 为案例,采用扎根理论对其视频评论进行编码分析,提炼核心范畴并构建理论模型。【结果】通过虚拟身体与拟社会互动重构教育关系,兼具趣味性与互动性优势,但存在知识体系碎片化等局限;亚文化语境下的平台推送机制、PUGC 内容生产与用户社群互动形成良性循环。【结论】为提升虚拟主播教育模式的传播效能,应从创作者、平台与政策三个层面进行优化:强化虚拟形象与内容专业性,完善平台推送与教学支持工具,纳入教育新型基础设施规划。
AI 新闻主播的社交线索研究:迈向人本智能媒体传播
李倩 曾雨禾 肖婉婷
2025, (9): 19-26.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9.003
59 12
摘要:
【目的】在 AI 新闻主播广泛应用的背景下,社交线索作为影响用户认知与接受的关键因素,日益引发学术与实践关注。为厘清该领域研究进展与问题,本文围绕 AI 新闻主播中的社交线索展开系统性文献综述,探讨其分类维度、作用机制及未来发展路径。【方法】本文采用系统性文献综述方法,按照“识别—筛选—纳入”三阶段流程,从 CNKI 与 Web of Science 核心数据库共检索得到 91 篇中英文文献,结合内容分析法提炼研究主题与理论脉络。【结果】本文将 AI 新闻主播的社交线索划分为两类:一是本体属性线索,如视觉呈现、语音风格与个性设定;二是传播环境线索,包括文化背景、交互情境与伦理规范等外部条件。【结论】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当前研究主要集中于本体属性线索,尚缺乏对环境线索的系统探讨。未来研究应构建“主体 + 环境”双重分析视角,融合多模态分析、跨文化比较与真实场景验证,推动 AI 主播研究向更具生态效度与理论深度的方向发展。
以人为本的价值重构:生成式人工智能嵌入下的媒介生态优化路径
武沛颍 刘茜
2025, (9): 27-32.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9.004
38 11
摘要:
【目的】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给人类主体地位带来的冲击,本文试图构建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制度性实践框架。【方法】本文梳理了人本理念的理论起源与多重意涵,指出其需从工具理性上升到系统治理层面。但理念落实在技术实践中存在多重结构性张力,包括平台逻辑与人本价值的冲突、责任模糊与伦理缺位的制度设计问题,以及技术进化与人类本质的存在论冲突。【结果/ 结论】提出通过四方面措施解决上述问题,包括重构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打造人机耦合的智能治理系统,构建多元共治网络,建设情境化治理体系,将人本理念从伦理愿景转化为制度实践,以实现人与技术的良性互动。
传媒理论
人工智能时代新闻生产的专业性重构:技术融合与行业规范探索
高丽艳
2025, (9): 33-36,41.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9.005
摘要:
【目的】基于 Transformer 架构的大语言模型(LLM)和扩散模型(Diffusion Model)等技术突破,新闻生产流程正经历从人工主导到人机协同的范式转移。本文旨在强调技术进步对新闻行业的深刻变革,推动新闻写作在人工智能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新闻行业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方法】本文系统梳理了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术对新闻写作范式的结构性变革。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详细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写作中的多元应用,揭示了其在提升写作效率、确保数据准确性、满足个性化需求等方面所展现出的显著优势。【结果】研究揭示了技术应用中的三大悖论:效率与质量的权衡、创新与伦理的冲突、自动化与专业性的矛盾。【结论】提出了“技术-制度-人文”三维协同治理框架,以适应新闻媒体的发展。
新质生产力赋能媒体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探
王超
2025, (9): 37-41.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9.006
摘要:
【目的】本文从多个维度探讨新质生产力在媒体行业的作用和影响,分析其内在逻辑和应用路径,以期为媒体行业发展提供有益帮助。【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从新质生产力重构新闻生产流程、数据要素建设和产业融合等多方面进行研究探讨。【结果】技术创新重构了新闻生产流程,数据要素建设提升媒体行业价值,通过产业融合、培育复合型人才、深化人机协同机制加速媒体行业快速发展。【结论】新质生产力正在重构媒体行业发展逻辑,应以新质生产力为指导,建立技术创新与人文价值之间的动态平衡,方能在智媒时代形成新的发展优势。
拟剧理论下青少年在社交媒体中的自我呈现行为研究
韩新月 高宪春
2025, (9): 42-45.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9.007
摘要:
【目的】基于戈夫曼拟剧理论框架,聚焦并探究青少年群体在社交媒体中的自我呈现行为及其心理机制。【方法】通过分析数字化社交环境中的“前台表演”与“后台管理”双重空间,揭示青少年通过动态发布、滤镜修饰及互动反馈构建理想化社交形象的过程。【结果】研究发现,在社交媒体前台,青少年通过选择性展示成就、生活片段形成“社交面具”,利用点赞量作为身份标尺进行自我认知校准;后台则呈现身份实验与焦虑调适的深层矛盾,隐私权限设置与内容删改行为折射出社会期待与真实自我的博弈。【结论】社交媒体既是青少年主动探索身份的实验场,也是催生数字人格膨胀与社交焦虑的双刃空间,其自我呈现行为本质上是寻求社会认可与实现存在确证的动态平衡过程。
基于人工智能的高校网络舆情现代化治理效能提升研究
许婷婷
2025, (9): 46-49,54.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9.008
摘要:
【目的】本文旨在探究人工智能与全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创新路径。【方法】基于实证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了高校网络舆情的类型、成因及呈现的新特征,剖析了当前高校在治理意识、研判能力、应对手段及协同机制等方面的不足。【结果】高校应树立现代化治理理念,建立智能化监测预警、协同化研判处置、精准化响应引导及长效化善后修复机制,同时优化组织体系,打造专业化团队,强化协同治理能力。【结论】构建智慧化治理路径,实现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创新升级,营造清朗的校园网络生态环境。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科学研判网络舆情方法研究——基于唯物辩证法视角
赵越超
2025, (9): 50-54.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9.009
摘要:
【目的】增强大学生网络舆情研判意识和科学研判网络舆情能力,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方法】建立集客观态度、明确目的、甄别意识于一体的研判思想前提,确定含官方标准、联系发展观点、系统观念在内的研判逻辑,推动大学生网络舆情研判结果向提升网络素养、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转化。【结果】使大学生抓住网络舆情研判实践的本质,帮助大学生增强甄别和筛选意识,推动大学生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正能量的网民。【结论】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性质判定难度较大,唯物辩证法是大学生科学研判网络舆情的哲学基础,当代大学生应坚定唯物主义基本立场,充分运用辩证的认识论、实践论以及舆情发展规律加强对网络舆情信息的甄别和研判,依法、文明、理性参与网络舆情,谨防网络诈骗、远离网络暴力,在网络舆情参与中提升综合素质,营造良好网络环境。
《原神》出海:国产游戏在“文化走出去战略”中的国际传播路径探析
庄铭
2025, (9): 55-58.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9.010
摘要:
【目的】本文在“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以《原神》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国际传播中的具体实践和成功机制,探析国产游戏如何实现有效的国际传播,为中国数字文化产品海外传播提供可借鉴经验。【方法】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及文本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路径,从传播策略、文化表达、用户参与等维度切入剖析《原神》的国际传播路径,结合跨文化传播理论、文化软实力理论等构建理论框架。【结果】《原神》通过高质量的游戏内容、多平台融合传播、全球化本地化策略等手段,在国际市场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成功突破了“文化折扣”,实现了中国文化的柔性输出与广泛认同。【结论】国产游戏在“走出去”过程中,应注重叙事内容的本土化植入与跨文化表达的平衡,增强用户参与和情感共鸣,以实现更深层次的文化传播与价值认同,通过多元化手段推动中国文化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深度传播与持续影响。
人工智能在图书出版环节中的应用与伦理思考
徐昕
2025, (9): 59-62.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9.011
摘要: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人工智能在图书出版环节中的应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方法】通过分析 AI 技术在选题策划、内容创作、编辑加工、排版设计和营销推广等方面的应用,评估其对出版效率和质量的影响。同时,深入剖析伴随 AI 技术应用而出现的数据隐私和安全问题、技术误判和漏判问题以及伦理问题。【结果】AI 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图书出版的多个环节,显著提高了出版效率和质量。然而,这也带来了数据隐私和安全问题、技术误判和漏判问题以及伦理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加强数据管理和保护、优化和完善AI技术、建立伦理规范等应对策略。【结论】本文深入分析了人工智能在图书出版环节中的伦理问题,如数据隐私保护、技术伦理考量和人机协同关系,并提出了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提升技术伦理水平、优化人机协同机制等解决策略,旨在为图书出版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新媒体研究
数字人文视域下革命文物在思政大课堂的活化利用实践——以韶山革命纪念地为例
张旭 陈新征
2025, (9): 63-67,79.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9.012
摘要:
【目的】本文旨在剖析数字人文驱动下革命文物活化利用对思政教育的作用,明晰其在韶山思政大课堂中的应用规律与路径,为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赋能思政大课堂提供参考。【方法】以韶山思政大课堂中革命文物活化利用为研究对象,基于理论与实践双重视角,运用文献分析、案例研究及对比分析等方法,从理论基础、时代价值、现实困境、实践路径展开系统探究。【结果】革命文物是独特的优质思政教育资源,数字人文驱动其活化利用,能重构历史叙事逻辑、创设情感沉浸场景、拓展教育时空边界,有效破解传统思政教育中文物展示静态化、资源利用碎片化等问题,为赋能思政大课堂提供可复制的技术方案。【结论】数字技术为革命文物活化及思政教育创新开辟新路径,后续需深化技术融合、挖掘文化价值、完善实践模式,持续提升思政大课堂质量与育人实效,助力革命文化传承与思政教育发展。
浅析 AI 技术对新闻采编领域的影响
贾成果
2025, (9): 68-71.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9.013
摘要:
【目的】本文通过分析 AI 技术在新闻领域的应用和优势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些参考,帮助其更科学地看待、使用 AI 技术。【方法】分析 AI 技术在新闻策、采、编、发、传全流程应用中展现出的强大驱动力,以及 AI 技术在新闻制作、传播过程应用中存在的风险、隐患,探讨了 AI 技术给新闻行业带来的影响。【结果 / 结论】AI 技术将不可逆转地推动新闻行业转型升级,作为新闻从业人员必须正确认识 AI 这个先进的生产工具,同时要提高风险意识,合理使用 AI 技术,使 AI 技术更好地为新闻事业服务。
新媒体时代下出版社品牌塑造与销量提升的路径探索
刘婧颐
2025, (9): 72-75.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9.014
摘要:
【目的】本文旨在分析新媒体时代下出版社品牌塑造与销量提升的价值意蕴,探讨其在现实困境中可行的路径,并为出版社在新环境下的长期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方法】本文基于新媒体的特性,通过文献研究法对现有出版社品牌塑造与销量提升的典型实践进行梳理和总结。【结果】通过分析现有困境,提出构建“短视频 + 直播 + 社群”立体传播体系、开发“轻量化 + 交互式”数字阅读产品以及搭建用户全生命周期数据管理平台等路径策略,旨在提升出版社的市场适配能力与运营精准度。【结论】新媒体时代赋予出版社品牌塑造与销量提升更多可能性,通过整合新媒体技术与平台资源,能实现精准的市场定位与用户画像绘制,进而推动品牌的持续增长。
新媒体与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融合措施探讨
齐晨旭
2025, (9): 76-79.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9.015
摘要:
【目的】探讨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采编工作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分析新媒体与电视新闻采编工作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法】对新媒体与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新媒体兴起对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影响,以及融合创新的重要性。【结果】新媒体平台的兴起为新闻采编工作带来了新活力,同时也提出了新挑战。电视新闻作为传统媒体,需通过融合创新来应对新媒体的冲击,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结论】新媒体与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融合是必然趋势,通过创新内容、融合技术、拓展平台和培养人才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电视新闻的传播效力和影响力,为电视新闻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新时期广播电视节目编导创作技巧探析
孙沛瑶 柳雨
2025, (9): 80-82100.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9.016
摘要:
【目的】在全媒体时代,新媒体带来的冲击使广播电视编导工作面临观众注意力分散、节目模式陈旧、内容同质化等困境。本文旨在探究新时期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的创作技巧,以生产出更高质量、受众更广泛的节目,助力行业持续发展。【方法】本文重点从选题策划、内容创新、制作手法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当前问题并提出针对性技巧。【结果】挖掘出一系列契合新时期需求的创作技巧,包括精准选题、内容多元创新、制作手法升级等。【结论】广播电视节目编导可通过提升创作技巧等方式有效化解困境,提升节目质量与竞争力,推动广播电视行业持续发展。
新媒体背景下新闻记者采访形式的创新研究
杨熙
2025, (9): 83-86.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9.017
摘要:
【目的】探讨新媒体背景下新闻记者采访形式创新的策略,为新闻采访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方法】结合新媒体技术特点,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与阐述理论知识,研究新媒体对新闻记者采访形式的影响及创新途径。【结果】新媒体背景下,创新新闻记者采访形式具有提升报道时效性和互动性、拓宽报道视野、深化报道深度、满足受众个性化需求等意义;常见的新媒体技术包括大数据技术、网络信息技术、虚拟仿真技术、远程采访技术等;可采取深化对新媒体的认知并更新采访观念、强化数据驱动采访、融合网络信息技术、探索虚拟现实采访等创新策略。【结论】新媒体时代,新闻记者应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创新采访形式,提升新闻报道质量,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更好地满足受众对新闻的期望,推动新闻行业的持续发展。
人工智能时代高校传媒专业人才培养的数字化转型探究
赵心 张丹
2025, (9): 87-90.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9.018
摘要:
【目的】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系统梳理高等院校传媒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领域“人工智能 +”转型的必要性及方向。【方法】概述国际、国内在人工智能教育政策方面的进展,分析高校发展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包括区域不平衡、社会高期待下的虚假繁荣、人工智能伦理风险和数智化安全隐患等。【结果】传媒专业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新时代的重要议题,并提出了高校传媒专业探寻人才培养过程的数字素养培育路径,强调了强化人工智能素养提升、专业办学贴近行业实践以及“人机共育”下的传媒艺术教育变革的方法。【结论】人工智能除了在个性化学习体验、智能教学系统、教学研究和科研活动等方面发挥优势外,在提升教育公平和高校知识生产模式转变中也有更多潜力。
媒体融合
身份认同重构视角下的疍家文化融媒体传播路径研究
曹冬然 陈莎莎 王茗月 李希樊
2025, (9): 91-95.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9.019
摘要:
【目的】探讨短视频平台如何助力疍家文化突破地域限制,强化群体认同,实现身份重构与文化传播。【方法】基于媒介化实践与文化资本理论,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分析疍家文化在短视频平台中的动态重构路径,并对比不同平台用户的认知差异。【结果】短视频的碎片化传播既能激活疍家文化的传统基因,又能促使不同地域用户通过观看、互动与再创作,形成跨地域的文化记忆共同体。同时,不同平台用户对文化内容的关注点有所不同,主流平台偏重视觉呈现,而垂直平台更注重文化内涵。【结论】提出多元主体协同模型,强调精准传播策略与代际传承机制。政府、平台、创作者与受众应协作优化内容,增强文化认同,为边缘文化的数字化存续提供路径。
融媒体时代文化元素在产业中的转化与传播
范慧君
2025, (9): 96-100.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9.020
摘要:
【目的】融媒体时代媒介边界逐渐消弭,信息传播呈现多元、高效、互动的全新格局。探究作为民族精神与智慧结晶的文化元素在产业发展中的转化与传播有愈发关键的作用。【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剖析融媒体时代文化元素在产业中的转化形式、传播特性。【结果】提出文化元素在产业中的传播路径,探讨文化元素在融媒体时代的创新转化策略。【结论】揭示融媒体时代如何深度挖掘文化元素潜能,借助融媒体强大优势将文化元素赋能产业升级,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协同增长,促进文化传承与增强民族自信并推动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深度媒介化视域下广播问政节目的融合探索与更新研究
李丹
2025, (9): 101-104.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9.021
摘要:
【目的】本文主要探讨广播问政类节目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路径。【方法】通过分析节目符号化权利体现、问政路径构建及现状问题,提出融合大数据洞察热点、建立长效监督机制、拓展融媒体渠道及深化多元参与的探索策略。【结果】研究表明,该策略能重塑用户与社会治理体系的连接,增强公众参与,提升治理透明度和效率。【结论】广播问政类节目通过融合创新,有效推动社会治理效能提升,为构建共治格局提供实践支持。
智能融媒体环境中甘肃区域形象的传播转型路径分析
于晋娴 赵熙敏
2025, (9): 105-108.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9.022
摘要:
【目的】融媒体时代为地方形象塑造带来机遇与挑战。甘肃省如何在融媒体环境下有效传播区域形象,提升认知度,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方法】本文通过分析典型案例,研究甘肃区域形象传播的现状,并提出针对性的传播策略。融媒体在塑造区域形象方面具有极大的价值。【结果】甘肃省在区域传播方面,应当充分利用现有优势,加强对区域形象的融媒体传播。【结论】甘肃区域形象传播策略建议应该采用故事化手法展现历史与现代魅力,创新微纪录片呈现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构建融媒体品牌整合资源,加强多维度合作提升知名度与影响力。
融合出版态势下教育类期刊的转型策略研究——以文心出版社主办的《作文》期刊为例
栗军芬
2025, (9): 109-112.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9.023
摘要:
【目的】随着融合出版态势的不断深化,教育类期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多重困境,本文以文心出版社《作文》期刊为例,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索教育类期刊的升级转型策略。【方法】通过深入剖析教育类期刊面临的多种困境,针对性地研究其升级转型的策略。【结论】融合出版态势下的教育类期刊,应该从内容生产新范式、数字技术赋能、全媒体传播、立体化营销、人才进阶培养等方面,多措并举,着力升级转型。【结果】随着出版融合态势的不断推进,教育类期刊亟须由传统的知识输出型向多元生态型转变,进一步构建适应时代需求的融合发展新格局。
媒介融合背景下无锡二胡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孙博 田芝平 谢维炜
2025, (9): 113-116.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9.024
摘要:
【目的】探究媒介融合背景下无锡二胡文化的有效传播路径,为实现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创新发展及国际传播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策略。【方法】基于媒介融合的技术特性与传播逻辑,结合无锡二胡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发展现状,运用案例分析法、文献研究法及特征归纳法,系统梳理无锡二胡文化的传播意义和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播特征,提出媒介融合背景下针对无锡二胡文化传播的策略。【结果】本文以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文化传播特征为切入点,结合媒介融合的传播优势,提出媒介融合背景下无锡二胡文化的有效传播需要通过构建多媒介交互传播矩阵、深度融合数字技术和借助国际媒介跨境宣传等策略,才能有效满足不同受众需求、提升传播质量和扩大文化辐射范围。【结论】在媒介融合浪潮下,传播无锡二胡文化须以多媒介矩阵覆盖受众、数字技术提升质量、国际平台拓展边界为核心路径,推动其从区域非遗符号走向全球文化名片,才能最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国际影响力提升。
数字出版
高校科技期刊办刊现状与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陈小强 杨朝霞 李嫒 黄建文
2025, (9): 117-120143.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9.025
摘要:
【目的】分析高校科技期刊的基本特征、办刊现状以及发展目标,探讨新时代高校科技期刊质量提升策略,为高校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历史和现状的分析,结合文献回顾和案例研究,分析高校科技期刊的办刊路径和质量提升策略。【结果】高校科技期刊结合高校的学科背景和办学宗旨,定位其办刊宗旨,利用专家学者的优势,促进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结论】高校科技期刊需要根据特定的历史、地域和文化境遇来进行办刊活动,为构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体系作出贡献。
人工智能赋能期刊新媒体运营——以 Frontier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期刊为例
石靓 李云舟 唐静月 赵杰
2025, (9): 121-125.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9.026
摘要:
【目的】本文旨在探索人工智能(AI)技术在英文科技期刊新媒体运营中的实践策略,以提升期刊传播效率与影响力。【方法】以 Frontier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FASE)期刊为案例,系统分析 AI 技术在邮件推送、图文生成、图像视频创作、学术直播等环节的实践应用,并探讨未来如何进一步利用 AI 技术提升期刊的国内外影响力。【结果】AI 技术显著提高了新媒体运营效率,优化了编辑的工作流程,AI 工具的使用有效提升了内容质量和创新性,通过用户画像、生成式 AI、数据分析等方法实现了新媒体内容的精准传播。【结论】AI 技术通过流程优化与内容创新,提升了期刊运营效率与传播广度。未来需进一步深化 AI 与编辑工作的协同,强化数据驱动的用户需求挖掘,推动科技期刊智能化转型,为学术传播提供可持续解决方案。
人工智能产生的内容作为报纸内容刊发的可行性和关键步骤
张垚
2025, (9): 126-130.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9.027
摘要:
【目的】当下,人工智能深度参与到新闻行业、采编业务的趋势已经无法阻挡,然而,在内容上,近两年来在各类媒体平台(特别是新媒体上)更多出现的是一些使用人工智能做简单问答来蹭热度、拼噱头的短文,这种应用模式其实未能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技术潜力。本文旨在探讨人工智能深度参与新闻内容创作的新闻伦理,探讨记者与人工智能的相对可靠的交互方式,以对人工智能在新闻行业特别是采编业务的深度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本文通过分析人工智能与新闻稿件结合的现状,提出了新闻从业主体(记者 / 编辑)与人工智能高效良性互动的“四个动作”,即“2R—2Q—2C—2S”工作法,并提出了人工智能参与新闻行业和采编业务的注意点。【结果】通过“2R—2Q—2C—2S”工作法,并对比一篇由新闻从业主体撰写的本文,说明通过在新闻从业主体参与下,人工智能可以产生在报纸刊发的新闻内容。【结论】将人工智能内容生产纳入新闻伦理框架,提出可操作的工作流程,为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提供方法论支撑具有现实意义。判断人工智能应用是否得当,关键在于考察其是否真正用于内容创作。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新闻从业主体的参与和帮助,来提高信息的可信度和逻辑性。记者编辑应形成一套与人工智能交互的习惯、伦理和规则,并不断提升相关技能。
科普期刊赋能发明教育的路径与策略
乔新峥
2025, (9): 131-134.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9.028
摘要:
【目的】本文结合科普学与教育学原理,通过分析科普期刊中的发明教育案例,探究其教育路径,并提出改进策略。【方法】通过推演分析法明确科普期刊与发明教育的一般规律,通过文献研究法总结得出科普期刊中的发明教育所存在的总体问题。【结果】发明教育存在三方面问题:基础学科知识体现不均衡、方法成本过高、情感体验的浅表化。【结论】可以通过发挥科普期刊的资源优势,采取调整发表侧重类型,引导发明教育均衡体现科学知识;构建师生读者社区,充分宣传降本经验;全面发展科普期刊融媒体,为情感表达提供多元形式等方式予以改进。
数字化校对技术在数字出版中的应用研究
王菲
2025, (9): 135-138.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9.029
摘要:
【目的】探讨数字化校对技术在数字出版中的应用,为数字出版机构构建科学高效的质量控制体系提供参考。【方法】结合数字出版行业实际需求,梳理数字化校对技术的核心功能与发展脉络,分析人民教育出版社、中信出版社等机构的实践案例。【结果】数字化校对技术在提升校对效率、增强内容准确性、降低运营成本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结论】提出融合技术升级与管理创新的优化路径,以助力数字出版机构构建质量控制体系。
学术期刊数字化的多维度场景传播模式与对策
闫晗
2025, (9): 139-143.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9.030
摘要:
【目的】本文探讨了学术期刊在数字化转型中的传播模式与优化路径,分析多维度场景构建及技术应用对传播效率和影响力提升的作用,为学术期刊在数字化环境中实现高效传播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理论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梳理学术期刊数字化传播的现状与问题,结合关键词共现分析与聚类结果,从物理场景、社会场景和心理场景三个维度提出优化传播模式的建议,重点关注用户需求、技术驱动和传播路径优化。【结果】数字化传播推动学术期刊传播模式向多维度场景化、精准化和智能化转变,通过个性化推荐、全媒体传播和受众互动等手段提升传播效果。同时,学术期刊逐步实现技术赋能与场景优化的深度融合,以构建用户导向的传播体系。【结论】通过构建多维度场景传播模式,强化技术应用和用户行为分析,学术期刊能够有效提升传播效率与学术影响力,为数字化环境中的学术传播提供理论框架与实践指导,推动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
传媒技术
虚拟演播室技术:媒体创新的驱动力与未来展望
王林 宋省身 望强
2025, (9): 144-149.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9.031
摘要:
【目的】旨在剖析虚拟演播室技术应用的多样性、建设方法的科学性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媒体行业从业者提供全面的技术参考和发展思路。【方法】分析虚拟演播室在新闻报道、影视制作、游戏开发、教育与培训、现场活动等领域的应用,重点结合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 3 讯道虚拟超高清演播室建设实践,从需求分析、设备部署到应用反馈,系统揭示其对节目制作效能的提升作用。【结果】未来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5G 等技术的飞速发展,虚拟演播室将在技术创新、应用拓展、用户体验提升及行业融合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为媒体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结论】媒体行业应加大对虚拟演播室等新兴技术的研发投入,培养专业人才,结合新技术发展积极探索创新应用,更好地满足媒体发展日益增长的应用需求,在未来的媒体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融媒体背景下广电技术维护与 AI 的适应性发展探究
祝庆淇
2025, (9): 150-154.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9.032
摘要:
【目的】探讨安庆市新闻传媒中心融媒体制播平台技术维护工作,探索直播业务、日常业务维护中以神经网络架构大模型为技术底座的 AI 的发展点和扩展点。【方法】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并综合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与理论归纳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果】梳理作为一名广电技术从业者的技术经验和总结,提出关于 AI 的适应性发展的必要性。【结论】在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社会变革的背景下,本文基于行业实践,通过过渡期转型策略分析及典型案例研究,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可行性发展建议与经验借鉴。
融媒时代 5G+AI 技术在电视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
吕勇刚
2025, (9): 155-158.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9.033
摘要:
【目的】本文聚焦融媒时代背景,旨在深入剖析 5G 与 AI 技术在电视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机理,为电视新闻行业在新技术浪潮下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推动其实现转型升级。【方法】通过系统分析 5G 技术高速率、低时延、大容量及 AI 技术智能分析、学习的核心特性,结合实际案例,详细阐述两项技术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消费等全流程环节的具体应用场景。同时,针对应用过程中暴露出的技术融合深度不足、专业人才短缺、内容质量把控困难等痛点问题展开研究。【结果】明确了 5G+AI 技术在电视新闻传播中的多元应用路径,包括 5G 赋能的实时高清直播、AI 驱动的智能内容审核等,同时也揭示了当前技术应用存在的短板,如 5G 与 AI 技术尚未形成深度协同效应,行业缺乏既懂技术又懂新闻传播的复合型人才等。【结论】为应对挑战,需从强化技术融合创新、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智能内容监管机制等方面制定优化策略,以提升电视新闻传播的效率与质量,推动电视新闻行业在融媒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
专栏
技术、场景与消费:人工智能时代短视频生产的三重逻辑
赵红勋 王祎
2025, (9): 159-160.
52 14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