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6G!从万物互联到万物智联的跃迁"特别策划稿件征集

发布日期: 2022-04-01 阅读次数:
  • 分享到: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中国传媒科技》特别策划稿件征集

Contributions are sought


6G!从万物互联到万物智联的跃迁



各传媒有关科研机构、媒体机构从业人员及高校师生:


《中国传媒科技》是由新华社主管、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主办的新闻与传媒类学术期刊。秉承“科技推动传媒进步”的办刊宗旨,致力于对当代中国传媒科技发展与传媒业变迁的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研究,深入剖析媒介的新动态。


6G在5G的基础上,将从服务于人、人与物进一步拓展到支撑智能体的高效互联,实现由万物互联到万物智联的跃迁,成为连接真实物理世界与虚拟数字世界的纽带,元宇宙、数智人、多维沉浸式体验等新技术将在6G的助力下有了实现的可能。我国今年1月发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要前瞻布局第六代移动通信(6G)网络技术储备,加大6G技术研发支持力度,积极参与推动6G国际标准化工作。目前,面向2030年商用的6G仍处于愿景需求研究及概念形成阶段,6G技术方向及方案仍在探索中,全球业界已开启对6G的研究。另据新华网北京3月17日最新消息,第二届“全球6G技术大会”将于3月22日线上召开。全球多地将采取远程互动的方式,围绕十多项6G关键技术场景展开交流。


“科技推动传媒进步”是我刊的宗旨,对新技术的追求将持续不断。本期特征集相关主题稿件,解析6G技术如何实现从万物互联到万物智联的跃迁这一主题。欢迎相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及各级新闻出版传媒从业人员积极投稿,共同探讨6G技术的热点难点,展望6G技术加持下的传媒业新动向。



1.咨询电话:

010-63076744

010-63071479


2.投稿邮箱:

scimedia@xinhua.org 

13269132717@163.com


3.责任编辑:李净  陈旭管


《中国传媒科技》杂志社

2022年3月18日


附件:


一、来稿约定


1.来稿应符合本刊的出版范围;稿件字数以7000~8000字为宜,专题约稿、重大课题研究成果及综述文章不超过15000字为宜。来稿应为原创性论文,内容题材新颖、观点明确、论据充足、结构严谨、文字凝练,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学术价值。                                                                      

2.为加强学风建设,维护学术尊严,本刊借助中国知网“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对所有文稿进行检测,遏制学术不端行为。文稿如摘引他人文字或观点,务请在参考文献中予以著录。  


3.本刊对所有来稿坚持“公平、公正、客观”的审稿原则,实行三审制和同行评议相结合的审稿制度。审稿周期约为1个月,超过1个月未有评审意见返回,请联系编辑部。在此之前,请勿一稿多投,一旦发现,将3年内不再接收该作者论文。


4.来稿应不涉及任何国家或企业机密(军队院校稿件、国防项目、重大课题、涉密人员参与创作等可能涉及国家机密的文章请来稿同时附上单位相关主管部门的“不涉密”或“脱密”证明材料)。


二、撰写要求


1.文章题目:题目应能展现正文主旨,并精炼、醒目,必要时可用副标题。题目下应写作者姓名,姓名下面写单位名称(一、二级单位)、所在城市(非直辖市前必须加省名)、邮编,不同单位的多位作者应以序号分别列出上述信息。        


2.摘要、关键词:摘要须四要素齐全,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不应过多叙述研究背景和意义,字数以200~300字为宜。关键词应选用实词(4~5个),并能准确表达文章主题内容的词或者词组。


3.正文标题:内容应简洁明了,层次不宜过多,层次序号为1,1.1,1.1.1,层次少时可依次选序号。


4.数字用法:执行GB/T15835-2011《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凡公元纪年、年代、年、月、日、时刻、各种记数与计量等均采用阿拉伯数字;夏历、清代及其以前纪年、星期几、数字作为语素构成的定型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临近两数字并列连用的概略语等用汉字数字。


5.图表:文中尽量少用图表,必须使用时,应简洁明了,少占篇幅,图表均采用黑色线条,分别用阿拉伯数字顺序编号,应有简明表题(表上)、图题(图下),表中数字应注明资料来源。附图须清晰,达到出版要求,表格请用三线表。


6.参考文献:是对引文作者、作品、出处、版本等情况的说明,请用顺序编码制,一般不少于5条。文中相应位置须用序号标出,详细引文情况按顺序排列文尾。参考文献著录依次是:序号、作者姓名、文题(或书名)、期刊名(外文期刊名可用标准通用缩写,不加缩写点)、年、卷、期、页码。如属专著,要在书名后加版次、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及页码。文献作者超过3人时,须列出前3人的姓名,后加“等”;欧美作者采用姓前名后的著录形式,名可用缩写,姓全大写。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普通图书[M],会议论文[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档案[A],电子公告[EB]。


7.作者简介: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职称(职务)、工作单位。


三、基金项目


来稿属基金项目或重点攻关项目、专利等,请在文末注明项目全称及编号,本刊将优先发表。


四、版权说明


1.来稿文责自负,对因抄袭或涉密等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的,本刊不承担连带责任。对所投稿件,本刊有权根据本刊出版要求对其进行适当删改或调整,作者如不愿被改动,来稿时请注明。                                                                 

2.为了扩大作者学术成果的影响力,本刊已被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超星发现数据库等重要数据库全文收录,并通过多种新媒体宣传方式进行传播。凡给本刊投稿,即视为作者同意授权本刊对其图文作品拥有网络传播权,作者如不同意其作品被收录,须来稿时向本刊声明。来稿一经刊登,将赠送当期样刊。


3.作者保证全体作者的署名及排序没有异议,多单位合作的稿件,保证单位排序没有异议,且无知识产权纠纷。


  • 分享到: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发布日期: 2022-04-01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