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SST 作为一种视角:数字媒介语境中的传播学研究新思路

郭卿宇 王璐璐

郭卿宇 王璐璐. SST 作为一种视角:数字媒介语境中的传播学研究新思路[J]. 中国传媒科技, 2025, (8): 30-34.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8.005
引用本文: 郭卿宇 王璐璐. SST 作为一种视角:数字媒介语境中的传播学研究新思路[J]. 中国传媒科技, 2025, (8): 30-34.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8.005

SST 作为一种视角:数字媒介语境中的传播学研究新思路

doi: 10.19483/j.cnki.11-4653/n.2025.08.005
基金项目: 

本文系中国传媒大学 2023 校级科研项目“深度媒介化图景人的交往变革研究”(项目编号:CUC230D023)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CUC230D023。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郭卿宇 王璐璐:郭卿宇(1989—),女,汉族,江苏徐州,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互联网信息专业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媒介与社会研究、短视频平台研究、影视文化研究;王璐璐(1998—),女,汉族,河南许昌,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互联网信息专业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互联网信息、媒介与社会研究。

  • 摘要: 【目的】本文通过科学技术社会学(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STS)中的“技术的社会形塑”(Sociolog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Knowledge,SST)视角,探讨了数字媒介环境下传播学研究的新思路。【方法】采用理论分析方法,首先简要回顾了 SST 的理论基础和核心概念,分析了其建构主义方法将科学技术的演变视为多方社会力量共同作用的过程,揭示了技术的非中立性、作为社会产物的多维属性及其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复杂互动。【结果】本文进一步讨论了 SST 视角如何在传播学中提供新的研究路径,特别是在揭示数字技术如何在信息传播、受众行为及社会舆论等方面受社会结构、文化背景及用户反馈的动态形塑方面的潜力。【结论】通过整合 SST 理论的核心思想和传播学的研究范式,本文提出了在数字媒介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通过分析技术与社会互动来理解媒介内容的生产与传播的新框架,为未来传播学研究提供了多层次的社会视角。

     

  • [1] 任玉凤,刘敏 . 社会建构论从科学研究到技术研究的延伸——以科学知识社会学(SSK)和技术的社会形成论(SST)为例 [J].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3-7.
    [2] 王汉林 .“技术的社会形成”研究路线简介 [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5):119-121.
    [3] 刘明,李兆友 .SST 视角下对技术创新的再认识 [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18-122.
    [4] 盛国荣 . 技术与社会之间关系的 SST 解读——兼评“技术的社会形成”理论 [J]. 科学管理研究,2007(5):39-42,58.
    [5] Sovacool B K,Hess D J.Ordering theories:Typologies and conceptual frameworks for sociotechnical change[J].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2017,47(5):703-750.
    [6] 王汉林 . 社会型塑技术的参与者分析 [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6):49-54.
    [7] Callon M.Some elements of a sociology of translation:domestication of the scallops and the fishermen of St Brieuc Bay[J].The sociological review,1984,32(1):196-233.
    [8] 刘明,李兆友 .SST 视角下对技术创新的再认识 [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118-122.
    [9] Williams R,Edge D.The social shaping of technology[J].Research policy,1996(6):865-899.
    [10] Williams R,Edge D.The social shaping of technology[J].Research policy,1996(6):865-899.
    [11] 李艳红,张培富 . 技术形成与技术伦理 [J]. 科学管理研究,2005(6):39-42.
    [12] Williams R,Edge D.The social shaping of technology[J].Research policy,1996(6):865-899.
    [13] Kline R,Pinch T.Users as agents of technological change: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he automobile in the rural United States.Technology and Culture,1996(4):763-795.
    [14] Van Dijck J,Poell T.Understanding social media logic.Media and Communication,2013(1):2-14.
    [15] Woolgar S,Cooper G.Do artefacts have ambivalence:Moses' bridges,winner's bridges and other urban legends in S&TS[J].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1999(3):433-449.
    [16] Wyatt S.FEMINISM,TECHNOLOGY AND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Learning from the past,imagining the future[J].Information,Community & Society,2008(1):111-130.
    [17] Flichy P.The Internet imaginaire.MIT Press.
    [18] Van Dijck J,Poell T.Understanding social media logic.Media and Communication,2013,1(1):2-14.
    [19] 盛国荣 . 技术与社会之间关系的 SST 解读——兼评“技术的社会形成”理论 [J]. 科学管理研究,2007(5):39-42,58.
    [20] Pariser E.The filter bubble:How the new personalized web is changing what we read and how we think[M].Penguin,2011.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
  • HTML全文浏览量:  0
  • PDF下载量:  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9-19
  • 刊出日期:  2025-09-12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